陈佩斯的新片《戏台》正在热映中炒股配资开户官网,那些被时光尘封的戏曲记忆再度鲜活。
在济南,戏台曾是城市的灵魂——从大明湖畔的明湖居到繁华商埠的北洋戏院,一方戏台演绎着半部泉城文化史。回溯济南戏楼的变迁,既是刘鹗笔下白妞、黑妞的惊艳舞台,也是梅兰芳与金少山即兴合演《霸王别姬》的传奇之地,更是寻常百姓听戏喝茶的市井江湖。这些散落街巷的老戏台,恰如镶嵌在济南历史长卷中的文化密码,见证百年风华。
文|牛国栋
“戏楼”的历史变迁
不同时期、不同地域,戏楼有不同叫法。
宋元时,用于表演舞蹈及戏剧之地称为舞亭、舞楼,文人喜欢称为勾栏,金末元初散曲家、长清人杜仁杰所作《耍孩儿·庄家不识勾栏》即是指此。
后来勾栏被引申为风月场,人们便逐渐淡化这一语汇。明代时,乐厅、乐楼及礼乐厅、乐舞楼的叫法开始流行。
清以降,这类场所多叫茶园或茶楼,主要是休闲、喝茶,后来渐渐发展为听戏为主、喝茶为辅。再晚些时候,又有戏馆、戏园、戏楼等称谓。
展开剩余90%民国之后,剧场、剧院成为通行叫法。
无论如何称呼,各色戏台无疑是戏楼的聚焦点,差别只是档次不同而已。较高档次的戏台多为阁楼式,飞檐翘角,雕梁画栋,上悬匾额。
戏台多为方形,后边两根柱子中间是一堵木板墙,墙上挂红色绣花布幅,墙两端开有供上下场使用的两个门,门上挂着大红绣花门帘,称为“门帘大帐”。
大明湖畔最热闹的“大舞台”
民国初年,济南城内专门的戏园屈指可数,大都集中在杨柳依依的大明湖畔,如紧邻汇波寺阁子的大舞台、东西钟楼寺街的闻善茶园、鹊华桥西的明湖居和鹊华居。
过往的大明湖东岸,最热闹的就数大舞台。这座老戏园子,是由刘和坤为班主的“全胜班”创办于清同治九年,为济南最早的剧场。
戏园为圆形,地方不大,条件简陋,是用席子和苇箔扎起来的大棚,四周墙壁为木板钉制,戏台坐北朝南,台下几十张方桌,东西两侧还有简易的两层厢楼。民国初年,举人出身、做过两次县官后“下海”的京剧名角儿汪笑侬经常在此演出。后来此地成为易俗社的主场地,老生张金泰、青衣邱步武等都时常光顾,《桑园会》《击鼓骂曹》《卖马》等戏目常在此轮换上演。在1932年的一场大火中,大舞台化为灰烬。
位于东西钟楼寺街的富贵茶园,也称富贵大戏院,始建于清光绪十一年,上世纪初由肖迎椿投资改建后改称闻善茶园,风格仿北京前门外广和楼,建有正楼、旁楼。这里经常演出京剧、昆曲、徽剧、梆子戏,还是董希珍为班主的“庆乐班”的主场地。清光绪三十年(1904),此地还放映电影,“价钱卖到一元之多,座客还是非常之挤”(徐凌霄《我与中国戏剧》),成为济南最早放映电影的茶园。这里还一度改称雅观楼。
前些年重建后的明湖居。牛国栋 摄
明湖居在济南耳熟能详,清同治年间由梨花大鼓创始人郭密香(艺名郭大妮)创办,也是简陋的席棚,但规模在当时数一数二,有方桌一百余张、座席五百左右,戏台左侧专设女席。开业之初以书词艺人说唱为主,也是梨花大鼓的主要平台,后来增演戏曲,兼做茶园,茶房卖些茶水及油条等茶点。刘鹗《老残游记》中白妞、黑妞在明湖居说书,便是当年的真实写照。
鹊华居与明湖居为邻,始建于清光绪二十年,系用杉篙扎起的戏棚,戏台临湖而建,戏台左为官客(男宾),右为堂客(女宾)。戏园与说书场相仿,可以点戏。1919年改为易俗社,1932年改为鹊华桥评剧院。
庙宇会馆里也有戏台
最初的戏曲有多重功能,不仅唱给凡人听,还要唱给仙界的各路神仙听,因此济南城内、关厢一些庙宇、祠堂和会馆也都附设戏台,像北门里街(大明湖北岸)的张公祠(后与南丰祠合并),贡院后街(大明湖南岸)的李公祠(后改为稼轩祠),东华街北的督城隍庙,将军庙街的府城隍庙、刘猛将军庙,后宰门街东首的关帝庙,娘娘庙街(后改称岱宗街)的碧霞宫,趵突泉前街的药王庙等,每逢主祀纪念日,戏台上都会鼓乐齐鸣。
后宰门街关帝庙戏楼。
将军庙街向北过西公界街,在寿康楼街南有升阳观旧址。清嘉庆八年在此新建萧何、曹参二公祠,后统称为题壁堂。1905年重建后新辟戏楼,砖木结构,戏台方形,看台两层,二层北侧有外挑台,可凭栏远眺。旧时每逢吕祖诞辰,这里上演神功戏,盛极一时。
上世纪90年代末的题壁堂戏楼。牛国栋 摄
大布政司街(今省府前街)偏北段路西原有半截胡同,胡同北侧便是坐北朝南的山陕会馆,一般称山西会馆,始建于清乾隆三十九年。进门是一座双层戏楼,戏楼的天花板中有一方孔,戏台角上有一活盖,专供神功戏中“上天入地”时使用。1905年,这里放映过一场无声电影,轰动济南府,“往观者人山人海,率皆喝彩”,其与闻善茶园同为城内最早的电影放映地。上世纪20年代,山陕会馆改为慈善团体救济会开办的私立正宗小学,韩美林曾在此读书,赵元任等曾在此执教。
皇亲巷原有一座观音堂,1917年,山东省易俗新剧社(简称易俗社)在此创办,社长为杨新斋。该社系私立公助,学员免费食宿,其编排的《西门豹》《胭脂》《闯王进京》《渔夫恨》等京剧新剧目,常在大舞台、鹊华居、富贵茶园演出。
宽厚所街与南马道(今黑虎泉西路)之间的浙闽会馆,始建于清同治十二年,属浙、闽两省富绅联办,建筑考究,其规模列济南各会馆建筑之首,也是迄今济南唯一保存的会馆建筑,现存戏楼、戏台和看台。旧时每逢节庆,都请来戏班唱戏,热闹非凡。
戏曲学校和剧院传递梨园薪火
1929年,山东省立实验剧院在济南成立,院址分别在贡院墙根街和府学文庙,这是山东第一所官办戏剧团体和戏曲学校,戏剧教育家赵太侔任院长,戏剧家王泊生为教务主任。
同年夏,在北平、天津、济南招生四十余人,开设编剧、表演、音乐、舞台美术四个专业,主要课程为话剧和京剧表演、戏曲理论、戏剧史、动作组织、声音表情、舞台装置、舞蹈音乐等,并排演话剧、舞蹈和京剧,授课老师除赵太侔和王泊生外,还聘请了彼时电影界知名编导、演员万籁天,编剧、词作家孙师毅,演员丁子明,以及京剧老生鲍吉祥、青衣孙怡云、知名票友铁麟甫等人。
1934年,在实验剧院基础上,改组成立山东省立剧院,面向全国更大范围招生,学制四年,分表演和器乐各系,课程有京剧、话剧、昆曲、秦腔等。王泊生任院长,任教老师有戏剧家马彦祥、刘念渠、吴丽卿、吴瑞燕等。
1947年12月,济南市戏剧艺术研究社成立,社址也在贡院墙根街,即省民众教育馆艺术部,发起人有徐北文、王炼等。该社以排演话剧为主。
进德会名角荟萃,梅兰芳演出一票难求
彼时的商埠,洋房林立,影剧院与茶楼酒肆在棋盘一样的经纬道路之间见缝插针,蓬勃生长,如通惠街东口的兴华茶园,升平街的咏仙茶园,新市场内的民乐戏园、风裕茶园、风顺茶园、天庆大剧场,西市场内的玉生戏园、同乐戏园、鲁西大戏院、民生戏院、振成舞台,经二路东首的青年会俱乐部,经二纬五路的庆商戏院(后改称中华戏院),经二纬六路的共和戏园,经三纬四路的新舞台(后改称国民戏园、孔雀戏园)、经三纬六路萃卖场的聆音戏园,经三纬七路的东方评剧院、春明戏园,经四纬四路的中央戏院,经四路大观园内的中国实验剧场、连升舞台、新新舞台、民生戏园、第一剧场(后为大众剧场)、第二剧场、第三剧场、共和厅茶社(后改为共和厅戏院)、永乐舞台,经六纬一路的东安戏园,经七纬五路的游艺园大戏院、小戏院等等。
1925年5月在经七纬五路建成的游艺园,是济南最早的游乐园,占地四十多亩,除大、小戏院外,还有露天电影场、文明戏院和书词社(杂艺场)。小戏院专演魔术、曲艺、杂技、歌舞等节目。游客来此游玩时,实行“一票通”,除饭店、茶社和京剧大戏院内的包厢另付钱外,一票可看电影、话剧、曲艺、地方小戏,还可逛动物园。每逢过年,园内还会更新剧目,如剧场曾邀请罗马尼亚的一个歌舞团来此献艺。
1932年,韩复榘以政府买下的游艺园为基地,在此成立进德会,组建国剧研究社,组织鲁声话剧社,并将京剧大戏院改为京剧场。进德会请戏班都是大手笔,邀请到的名伶有杨小楼、高庆奎、梅兰芳、程砚秋、李万春、马连良、谭富英等。1936年11月至12月间,梅兰芳、姜妙香、萧长华、李春林、刘连荣、杨宝森、杨盛春、于莲仙等应邀来此演出《宇宙锋》《西施》《凤还巢》《定军山》等诸多戏目,让济南众多“梅迷”大呼过瘾。有一晚,梅兰芳与正在济南北洋大戏院演出的金少山临时动议,上演了一出罕见的梅、金联袂《霸王别姬》,当晚戏票加价出售,仍一票难求。
梅兰芳来进德会京剧场演出时的广告。
纬三路与通惠街交叉口,商埠始建之初便有了兴华茶园,这是商埠最早的茶园,最初设施简陋,只是席棚,座席却有一千个。1914年改建为砖木结构的楼房,内设池座、边座和包厢,均为藤椅,园子的名称先后改称商乐舞台、上舞台、聚华戏院。
1934年,历城人马寿荃出任经理,改称北洋戏院,座席增加到1250个,成为彼时商埠乃至全市规模最大的戏院,也是迄今仍在经营的百年戏院老字号。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名伶尚小云、荀慧生、程砚秋、马连良、谭富英、张君秋等都曾在此献艺。
上世纪50年代初,经过改造后的北洋戏院更名为人民剧场。
大观园是民国时期济南六大综合性商场中最热闹的地方。南门里东侧有座第一剧场,1932年由大观园资东张义亭筹资兴建,当时属一流剧场,有旋转的舞台、可调换的布景,上演文戏、武戏和神功戏都不在话下,1200个观众席位均为靠背椅,高档的是藤椅,低档的是连椅。
剧场以出租形式供戏班或剧团使用。当年出租给评剧艺人蒋洪年,曾更名为红乐评剧院。1935年山东富连成社租赁后又恢复原名。
这里上演的京戏多为地方名角出演,像孟丽君、孟丽蓉、陆少楼、韩少山、耿永奎等。
1956年,剧场转为国营后定名大众剧场。每到七夕前后,济南市京剧团在此上演神话剧《牛郎织女》(也称《天河配》),每日从早到晚连演四场,连续演出二十余天,许多戏迷都是提前两三天到剧场购票,路途较远的郊区观众常常背着干粮,提前到剧院门口等候入场,生怕错过场次。
(作者为山东省文化旅游联谊会副会长、文化旅游学者)炒股配资开户官网
发布于:山东省量盈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