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总统特朗普与来访的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在电视直播的会谈中不欢而散广西股票配资,特朗普甚至在镜头前公开斥责这位盟友"你现在手中真的没有什么牌了"。这是美国历史上首次有总统在公开镜头前言词攻击来访的外国领袖。
三个月后的5月,斯洛伐克总理菲佐直接称泽连斯基为"乞丐",匈牙利总理欧尔班明确表态要阻止乌克兰加入欧盟。
从美国政府内部撕破脸到欧洲盟友公开反目,西方联盟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分崩离析。
这些表面上看似个别的外交冲突,实际上反映了一个更深层的历史变局:自2022年2月24日俄乌冲突爆发以来,美国主导的单极世界秩序正在加速瓦解。
当美国智库专家警告"美国经济可能遭遇数十年来最严重冲击"时,我们不禁要问:美国霸权时代,真的要终结了吗?
战略转向:特朗普为什么要跟普京握手言和?
2025年1月20日,特朗普重新入主白宫。与前任拜登政府对俄罗斯"极限制裁"的政策截然不同,特朗普迅速改变了美国的对俄立场。
2月12日,特朗普与普京进行了长达一个半小时的通话,成为俄乌冲突爆发以来首位与普京直接对话的美国总统。
六天后,美俄外交代表团在沙特阿拉伯举行会谈,在欧盟和乌克兰缺席的情况下讨论停战安排。这种"绕过盟友直接谈判"的做法,在美国外交史上极为罕见。
特朗普为什么要这么做?说白了就是美国扛不住了。
拜登当时的想法是先联合欧洲搞垮俄罗斯,再集中火力对付中国。
听起来挺美,但现实很骨感。俄罗斯不但没被搞垮,反而跟中国等伙伴抱团取暖,越来越顽强。看看数据就知道了:2024年中俄贸易额达到2448亿美元的历史新高,而且根据俄方统计,两国本币结算比例已经超过95%。
这等于是说,美国的金融制裁基本上白折腾了。
更麻烦的是,欧洲盟友开始算自己的账了。
三年下来,欧洲为这场战争掏了不少钱,能源危机、通胀飞涨、工厂外流,德国经济都快停滞了。而美国呢?卖天然气赚了个盆满钵满,军火订单排到明年,美元反而更强势了。
面对这种情况,特朗普算得很清楚:与其两面作战把自己拖垮,不如跟俄罗斯和解,把有限的力气用来对付中国。《纽约时报》说得没错,特朗普这是在搞"几代人以来美国外交政策的最大转变"。
这种转变说明了一个道理:再强的霸主也有力不从心的时候。
当你发现同时跟几个对手较劲会把自己累死时,就得学会取舍。而这种取舍本身,就暴露了霸权的虚弱。
欧洲算账:为什么盟友开始跟美国翻脸?
特朗普的转向让欧洲措手不及,但真正让欧洲人火大的是这三年来的损失。
毫无悬念,这场俄乌冲突美国是最大赢家。
而欧洲呢?关闭北溪管道让德国失去了廉价俄气,制裁俄罗斯让欧洲企业丢了重要市场,物价飞涨让老百姓叫苦不迭。
更让欧洲人不爽的是,美国总是拿"民主价值观"说事,但实际上把欧洲当成了执行政策的小弟。从炸北溪管道到制裁俄罗斯能源,欧洲很多时候都是被美国牵着鼻子走,而不是自己做决定。
账算明白了,欧洲人自然不乐意了。
根据德国最新民调显示,对美国持正面态度的德国人越来越少。
连瑞士这种传统中立国都开始对美国有意见了。2025年发布的《全球软实力指数》更是直接打脸,美国的声誉排名和治理能力都在往下掉。
斯洛伐克和匈牙利的公开造反只是个开头。随着经济压力越来越大,估计还会有更多欧洲国家开始重新考虑跟美国的关系。
这不是什么价值观分歧,就是实打实的利益算账。
当盟友开始算账的时候,美国霸权的根基就开始松动了。
历史上哪个霸主都逃不过这个规律:你不能总让别人吃亏,自己占便宜。时间长了,别人肯定要反抗。
金融暗战:美元霸权受到史上最大冲击
表面上看俄乌打得热闹,但真正的战场其实在金融领域。
美国霸权最重要的支柱就是美元在全球的老大地位,但这个支柱现在正在被撬动。
俄罗斯的"卢布结算令"算是开了第一枪。
2022年3月31日,普京直接要求"不友好国家"用卢布买俄国天然气。这招看起来简单,实际上直击美元霸权的命门。
因为美元之所以牛,就是因为全世界买卖大宗商品都得用美元。一旦这个规矩被打破,美元的垄断地位就开始摇摆了。
更重要的变化在全球储备上。
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第三季度,美元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的占比降到了59.2%,创了近年来新低。
同时,欧洲央行报告显示,黄金储备占比已经升到20%,超过了欧元,成了全球第二大储备资产。
这说明了啥?说明各国都在给美元体系找后路。
为什么?因为美国国债已经突破36万亿美元,相当于GDP的123%,远远超过了国际公认的60%安全线。
2024年美国光是还债利息就花了8820亿美元,比军费都多。这种借新债还旧债的玩法,让全世界都在担心美国还得起钱不。
在这方面,中俄走得最远。
根据俄方统计,现在中俄贸易中本币结算比例已经达到95%以上。
这意味着在2400多亿美元的贸易中,美元基本上被踢出局了。这种模式还在向其他国家扩散:印度用卢比跟俄罗斯结算,沙特考虑用人民币卖石油,伊朗干脆完全绕开美元。
这些变化加起来,对美元霸权的冲击是实实在在的。虽然美元暂时还是老大,但垄断地位确实在松动。
而且这种趋势一旦形成,想逆转就难了。
大国较量:新的世界格局到底长什么样?
现在的世界格局就是美国带着一帮盟友,跟中俄等国在那较劲。
从经济总量看,美西方这边确实还占优势,但较量的结果不光看钱多钱少,还得看谁更有韧劲。
对美国来说,维护霸权很重要,但也不是生死存亡的大事。
美国本土离战火很远,就算霸权衰落了,老百姓的日子还是能过下去。
但对中俄这些国家来说,这就不一样了。
对中国而言,维护的是国家主权、国家安全、领土完整、国家统一这些核心利益,这些是绝对不能退让的底线。
对俄罗斯来说,抵制北约东扩关系到国家生存安全。这种意志上的差别,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较量的结果。
更重要的是,中俄在资源上有天然优势。
俄罗斯有丰富的能源和矿产资源,中国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列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制造业规模连续14年位居全球首位,消费市场规模也位居世界前列。
再加上伊朗等国家的配合,这些国家完全可以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合作圈。
美国的制裁不但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反而促进了这些国家之间的合作。
从地理位置看,中俄两国疆域辽阔,在欧亚大陆占据重要位置。
两国加强合作后,在能源供应、贸易通道、产业链合作等方面能形成更强的协调能力,这对维护地区稳定和促进共同发展都能发挥积极作用。
而且这种合作模式还给其他国家提供了新选择。
沙特申请加入金砖国家,土耳其在北约和上合组织之间来回横跳,连法国、德国这些老牌盟友都开始考虑"战略自主"。当全世界都有了更多选择时,美国想要一言九鼎就难了。
这种变化对世界来说其实是好事。
一个国家说了算既不现实也不公平,几个大国相互制衡的世界反而更稳定。中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就是希望大家能平等合作,而不是一家独大。
历史大势:霸权更迭有什么规律?
纵观历史,霸权更迭从来都不是一夜之间的事。英国霸权从一战就开始衰落,但要到二战结束才彻底让位给美国。苏联看起来是突然解体,实际上问题积累了很多年。
美国霸权的衰落也是这个套路。从表面看,美国还是世界最强国,军事技术领先,经济体量庞大。但从解决全球问题的能力看,美国已经有点力不从心了。
阿富汗撤军的狼狈样,伊拉克重建的烂摊子,叙利亚问题拖了十几年还没解决,都说明美国处理复杂国际问题的能力在下降。
俄乌冲突更是加速了这个过程。
打了三年,美国既没能通过代理人战争搞垮俄罗斯,也没能通过经济制裁让俄罗斯屈服。更要命的是,这场冲突把西方内部的矛盾全暴露了,让全世界看到美国霸权其实没那么牢固。
中国学者王文说得很到位:"从绝对实力看,美国并没有衰落,但从全球体系的角度看,美国霸权已经在走向终结。"
这话很有道理。霸权不光是实力问题,更是其他国家认不认账的问题。
当越来越多国家开始质疑和挑战美国主导的秩序时,霸权就已经开始衰落了。
俄乌冲突还打破了一个神话:美国的军事威慑。
俄罗斯敢直接挑战北约东扩,说明核威慑是相互的。美国不敢直接出兵打俄罗斯,就是怕跟核大国正面硬碰硬。
这种平衡一旦重建,其他国家的胆子也会大起来。
当然,美国霸权的终结不意味着世界会马上太平。相反,新旧秩序交替的时候往往最危险,各种力量重新洗牌,冲突和动荡免不了。
但从长远看,多个大国相互制衡的世界比一家独大更稳定。
没有哪个国家可以为所欲为,大家都得通过商量来解决问题。这种平衡虽然脆弱,但至少比一个老大说了算要公平得多。
对中国来说,这种变化既是机会也是挑战。
机会在于中国可以在新的国际秩序中发挥更大作用,推动建设更公正的国际关系。
挑战在于如何在复杂的环境中维护好自己的利益,同时承担起大国该有的责任。
俄乌冲突还在继续,但它已经改变了世界。
普京那句"美国单极世界结束",可能真不是吹牛,而是对历史趋势的准确判断。
一个新的国际秩序正在形成,而中国注定会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
参考资料:
新华网客户端:《特朗普就职后俄乌均提出和谈新条件》,2025年1月22日
观察者网:《特朗普与普京达成妥协后,将腾出手对付中国?》,2025年2月19日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俄驻华大使:俄中快速转用本币结算成功保障贸易稳定》,2024年12月27日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中国海关总署:2024年中俄贸易额再创新高,达2448亿美元》广西股票配资,2025年1月13日
量盈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